难怪柬埔寨打不赢泰国,不是武器不好用,也不是没钱打,看过他们前线部队上演荒诞的一幕,就明白了 最近一组柬埔寨前线部队的照片在社交媒体上传得沸沸扬扬。照片里,士兵穿着拖鞋,火箭炮弹堆得像菜市场一样随意,甚至还有人正在前线给战士们发现金。 这一幕让人哭笑不得,也让不少人开始重新思考一个问题:为什么柬埔寨在与泰国的潜在军事对抗中一直处于下风? 不少人习惯性地把问题归结为武器不如人,或者没钱打仗,可真相远没这么简单。 从这组照片背后暴露的问题来看,柬军与泰军之间的差距,根本不是装备上的“枪不响”,而是系统性的“人不行、管不好、打不快”。 照片中的火箭炮阵地似乎完全没有任何隐蔽措施,弹药裸露在野外,装填靠手动完成,甚至没有基本的装填节奏。 这种作业方式放在几十年前可能还能凑合,但在如今战场上,简直等同于自杀。在俄乌战场上,炮兵阵地的存活时间一般以分钟计算,打完就要迅速转移,否则无人机和反炮兵雷达会精准锁定。 可柬军这样的节奏和秩序,别说打完跑,就是打完了人还没站起来,敌人的巡飞弹可能已经来了。 令人担忧的是,这种混乱并非孤例。不久前,还有视频显示,一位富态女性在前线亲手给士兵发钱,士兵排着队,一个个伸手接过现金。 这种行为看似“暖心”,实则暴露了军队后勤体系的严重缺位。 如果一个军队需要靠非官方的个人出资来激励士兵,那正规补给系统在哪?如果前线士兵最关心的是“今天有没有人来送钱”,那他们还会关心战斗任务吗? 战场纪律的涣散,同样触目惊心。士兵穿拖鞋、光脚走路,枪支随意挂在肩上,甚至有的枪口朝下拖着地走。 这种状态别说打仗,连训练演习都过不了关。而这些现象背后反映出的,是柬军长年缺乏系统化训练和职业军人文化的根本问题。 一个作风松散的军队,即便手里拿着再先进的武器,也难以形成有效战斗力。 再看泰国军队,虽然也不是典型的强军代表,但基本的职业化建设、指挥体系和后勤保障还是有的。 特别是在空军和特种部队建设上,泰军布局较早,训练体系也较为成熟。面对这种对手,仅靠数量堆起来的兵力和老旧火箭炮,很难构成实质威胁。 更关键的问题在于柬军对现代战争的理解还停留在过去。如今的战场已经完全被无人机、电子战、信息化作战方式重新定义。 从纳卡冲突到俄乌战争,无人机不仅侦察范围广,还能精准打击目标,尤其是专盯那些纪律松散、阵地暴露的部队。 可柬军目前暴露出的情况来看,几乎没有任何应对这类新威胁的战术预案和训练准备,既不具备反无人机手段,也缺乏快速部署与转移机制。 装备不是万能的,关键是能不能用出来。柬埔寨并不是一穷二白,他们也采购了不少武器,包括轻型装甲车、火箭炮等适应本国地形的装备,甚至在数量上有一定优势。 但这些装备没有标准化操作流程、缺乏后勤补给、缺少战场协同,最后都成了摆设。打起仗来,还是靠人、靠制度、靠体系。 一个军队的强弱,不是看宣传片里的演习画面,更不是看武器库里的库存,而是看它在战场上的一举一动是否有章可循、是否高效协同、是否能适应变化。 柬埔寨军队的问题,不在于有没有枪,而在于有没有系统地训练出一批能把枪用好、打准、打快的士兵,有没有一套能让战斗持续下去的后勤体系,有没有一支能指挥有序、纪律严明的作战骨干力量。 从前线传来的那些看似“搞笑”的画面,其实是一个军队系统性能力差距最直观的体现。看似是个别现象,实则是整体机制的缩影。 没有标准化流程,没有纪律文化,没有现代化意识,打仗自然打不过对手。 信息来源: 《泰国代理总理:泰柬发生小规模冲突,边境局势现已平静》——界面新闻